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共享   / 学术讲座信息库 /  正文内容
 银幕上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on Film) 
 

主讲人:著名莎士比亚学家、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利兹大学马丁·巴特勒(Martin Butler)教授
讲座时间:2016年3月17日
讲座地点:清华大学
研究领域:外国文学

 

主要内容:

3月17日下午,著名莎士比亚学家、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利兹大学马丁·巴特勒(Martin Butler)教授应清华大学欧美文学中心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邀请做客清华大学欧美文学论坛第8期暨新人文讲座专场,为清华和北京地区兄弟院校的400多名师生作了一场题为“银幕上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on Film)”的讲座。

讲座上,巴特勒教授从莎剧经典与电影改编、莎剧电影的时代性和世界性、莎剧的当代重写和重释等几个维度,通过分析三组电影改编案例,向听众展示了莎士比亚戏剧深刻的社会内涵及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莎剧电影改编一直存在广泛争议,莎剧电影的发展常常陷入忠实原著与获取商业利润的两难困境之中。由于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莎剧改编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增强——不仅在电影的制作中体现出全球资本的共同运作,多个语种的莎剧电影作品亦相继出现,莎剧电影改编呈现多元变化的发展趋势。

巴特勒教授举例说,在1944年版的莎剧电影《亨利五世》中,著名艺术家劳伦斯˙奥立弗扮演的亨利五世动作夸张,具有明显的表演色彩,电影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爱国精神的呼唤和对战争英雄的崇拜。而1989年版的电影《亨利五世》,则展现了全然不同的时代风貌——亨利五世动作犹豫,眼神迷茫,这恰是源于20世纪末期英国知识界和文化界对殖民统治与战争的质疑与反思。

对历史背景的移植与虚构是莎剧电影改编的一大特色。1990版的《理查三世》将情节置于现代政坛的背景中,通过演讲与内心独白等形式,创造出更为八面玲珑而阴险骇人的理查三世形象。同时,莎剧电影中出现了幻想和抽象的现代元素。1996年美国后现代激情版《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引入航天员、摇滚乐、电视播音员、摩天大楼和社交派对,创造出一部极具后现代风格的莎剧电影,看似戏谑的场景蕴含深意——体现了艺术家对渺小无力的个人、高压拥挤的空间及种族多元化等现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最后,巴特勒教授综合阐释了他对莎剧电影改编的几点见解。他认为,电影改编挑战了传统意义上莎士比亚戏剧的永恒性与普适性,开拓了莎剧自身变化、发展的空间。随着电影的推广,莎剧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在与他国文化碰撞与冲突的过程中,给英国本土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新的文化思考。莎剧电影的丰富想象力与多元表现手法,在不同的时代都赋予莎剧新的内涵,使莎剧的意义得以不断更新。莎剧电影的广泛传播亦促进了大众对莎士比亚的了解,促进了莎士比亚戏剧走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与主讲人就戏剧和电影的不同表现手法、莎士比亚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问答互动。

来源:清华大学

 

 

 

 
   
大学国际
2016第四期

6305

  
大学国际
2016第三期

1193

  
大学国际
2016第二期

1349

  
大学国际
2016第一期

15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
 
外籍专家信息库   共收录信息 15
员工培训资源库  共收录信息 30
项目研究信息库  共收录信息 4
国际合作案例库  共收录信息 16
政策法规信息库  共收录信息 18
学术讲座信息库  共收录信息 28
国际会议资源库  共收录信息 13
站点导航   |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   English Vers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建议使用IE7.0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Webmaster : msc@pku.edu.cn
中国高教学会引智分会版权所有